最近几年时间,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,和新能源汽车深度绑定的智能驾驶辅助,整体水平进步也非常快,作为智能驾驶辅助,能够帮助驾驶在日常驾驶中降低疲劳感、提升安全性。但是作为“机控”行为,驾驶辅助还是有很多风险的,尤其是因为驾驶系统的决策失误,可能会造成事故,引发车内外人员的伤亡,所以关于智驾事故的责任事故划分,一直以来都充满了争议。
之前三名大学生驾驶(丨),在开启智驾的情况下,发生撞击事故,最终造成伤亡事故,一时间,对于小米之家的讨伐,在网上到处都是,连雷军的社交媒体,在那一段时间都彻底“哑火”了,甚至还有拍到了雷军面容憔悴的照片……
但是从责任主体来说,目前驾驶市面上所有的汽车产品,责任人都是拥有驾驶资格的司机本人,只不过现在很多厂商对于驾驶辅助的宣传很“到位”,尤其是端到端、高阶智驾之类的技术。这就让很多用户相信,并且对驾驶这件事缺乏基本的敬畏,所以我们在网上会看到一些特别奇葩的驾驶行为,比如开着智驾睡觉、开着智驾车里人一块儿打牌、开着智驾,然后前排没人……
而一旦出了事故之后,大家的说辞都差不多,那就是我们这么信任某个品牌的智驾,这个品牌把智驾宣传得那么好,怎么还能出事故?出了事故之后,怎么还不闻不问?
实际上,直到现在为止,还没有一家车企敢出来说,自己的车辆在公开道路上,司机可以完全放开手脚,不用管车辆,车辆还能安全到达的。至少在国内的现行规则下,还是要求司机把握方向盘,并且在紧急时刻踩下刹车并进行避让,其他所有的驾驶辅助功能都只是一种“辅助”。
在7月23日的相关会议上,公安部交管局局长王强介绍:目前,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所搭载的“智驾”系统,都还没有实现“自动驾驶”的目标,驾驶人才是最终责任主体。如果驾驶人在车辆行驶过程中“脱手脱眼”,不仅存在严重道路交通安全风险,还可能面临民事赔偿、行政处罚及刑事追责三重法律风险。对此,公安机关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。
这一段表述就非常明白了,作为驾驶者,你相信汽车厂家对智能驾驶辅助的表述,那是你自己的事儿,但是一旦出现事故,交警来了,看的还是现场,处理的依据和没有驾驶辅助的车型是一模一样的,该是谁的责任还是谁的责任,不存在将责任划分给车企的情况。
而且一旦出现了造成多方受损的事故,哪怕是使用驾驶辅助时发生的,责任主体还是司机,不仅要承担交通事故造成的各方损失,而且还可能面临民事赔偿、行政处罚和刑事追责。也就是说,开着智驾出事故,一旦问题比较严重,该负的责任一个都少不了,还可能加重,尤其是“脱手脱眼”的情况下。
所以本质上,虽然很多厂商宣传自家的智驾有多么厉害,但是对于驾驶者来说,还是要强化第一责任人的意识,不要将自己和其他道路交通参与者的安全交给“机控”,更不要完全相信厂商的宣传。而且作为成年人,自己应该有分辨能力,既然选择“迷信”厂商关于智驾的宣传,那么出了事故之后,就老老实实承担责任,而不是向厂商要补偿,这没有意义,因为直到目前为止,还没有厂商为一起智驾事故负责,因为法律界限非常清晰,发动舆论也没用。
金港赢配资-金港赢配资官网-配资炒股平台网站-股市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